近日,建德医院完成首例41G超微视网膜下注射rt-PA(阿替普酶)治疗视网膜下出血,成为眼科探索疑难眼底疾病治疗新药物和新技术领域的又一里程碑。
视力急速下降几乎失明
眼睛是我们感受这个世界最直观、最重要的器官,当视力出现损伤时,生活便失去了光明。
李先生在春节前突然出现左眼视力大幅下降,几乎不能视物,生活受到了严重影响。来到建德医院眼科就诊后被诊断为左眼特发性息肉样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导致的视网膜下出血,累及黄斑,检查显示玻璃体混浊明显。
术前眼底照相
我们眼睛中的黄斑区是眼睛感光的重要部位,也是人眼视觉最敏锐的部位。负责视觉和色觉的视锥细胞就分布于该区域,一旦受损,可导致中心视力下降、视物变形、视野中央固定黑影等症状,如不能得到及时有效救治,则可能完全失明。
高难度手术为患者留住光明
为了避免李先生视力产生不可逆的损害,周爱娟主任带领眼科团队尽快制定了详细的手术方案,决定运用超精微针在视网膜下注射阿替普酶的技术进行治疗,通过药物溶解积血,减少瘢痕形成,降低损伤。
该技术最大的难度在于要用直径不足0.1毫米的针头,在薄如蝉翼的视网膜上进行手术,操作过程需要极度的精准,否则失之毫厘,谬之千里。
在浙大二院名医工作室方肖云主任的指导下,眼科团队成功给李先生实施了“23G微创玻璃体切除+41G超精微针视网膜下rt-PA(阿替普酶)注射+惰性气体玻璃体腔填充术”。
眼科团队在显微镜下熟练地将一根细如发丝的微型注射针轻轻刺入眼球,精准穿过黄斑区厚度不足0.2毫米的视网膜推入药物,随着药液的缓缓注入,视网膜下原本暗褐色的血凝块逐渐消散。并用气体填充玻璃体腔,通过气体的张力驱散被溶解的积血,促进吸收。
孜孜求索为急危重症眼病患者带来福音
方肖云主任介绍,特发性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是一种严重的致盲性眼病,近年来发病率逐年升高。该病易导致黄斑区视网膜下大量出血难以吸收,病变逐渐在黄斑区形成瘢痕,后期造成视力严重下降。
曾经的黄斑部视网膜下出血的患者几乎难以避免失明的结局,早期传统的治疗方法收效甚微,无法取得较好的预后。这次手术采用的玻璃体切割联合41G超微创视网膜下阿替普酶(t-PA)注射联合气体填充的新技术,能够最大程度促进积血吸收,减少出血对光感受器细胞及RPE的损害,提高患者的预后视力,该方法损伤小、效果显著,是目前这类患者的最佳治疗选择之一。
该新技术的成功开展,为更多视网膜下出血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希望,也代表着医院眼科紧跟国内外技术前沿,在解决疑难眼病的道路上又迈上了新的台阶。
专家介绍
方肖云
主任医师 博士
浙大二院眼科中心副主任、浙江大学眼科医院副院长,浙江省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委员。从事眼科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30多年,对眼科各类常见病及疑难病症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熟练开展各类眼科手术如白内障、青光眼、视网膜剥离手术,尤其擅长各类视网膜剥离、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眼外伤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及黄斑疾病的手术治疗。多次赴日本大阪大学眼科深造并获得博士学位。
专家门诊时间:关注建德医院微信公众号信息推送
周爱娟
主任医师
建德医院眼科主任,党支部书记。浙江省中医药学会眼科分会委员。曾在浙大二院眼科等省内、外医院多次进修深造,从事眼科临床医疗工作30余年,具有丰富的眼科疾病诊治经验,擅长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加人工晶体植入、青光眼及联合白内障手术,微创玻璃体切割治疗玻璃体积血、视网膜脱离、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严重眼外伤等各类眼前后段疑难疾病。参与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计划项目2项科研课题,发表了多篇医学论文。
专家门诊时间:周一上午、周四上午
名医门诊时间:周二上午